指數決策交易站
指數決策交易站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

时间:2025-05-05 03:12:09来源:

快評丨一生幹一件可能沒結果的快评可能看待科技事?要用風投思維看待農業科技育種_南方+_南方plus

日前,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丨生干件果第一個走上通道的没结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事用思細數了我國在農業技術創新、风投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方麵取得的农业新進展新突破。嚴校長在現場透露,育种我國的快评可能看待科技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已經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丨生干件果他同時表示,没结農業科技工作者一年四季都是事用思忙季,“選育一個新品種,风投少則五六年,农业多則一二十年,育种最後能成功進入市場的快评可能看待科技非常少,很多人用一生時間在從事一件可能沒有結果的事。”

種子素有農業芯片之稱,農業科技育種的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為過。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500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能夠端穩端牢中國飯碗,藏糧於技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麵。通過科技育種,使得相關作物營養成分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所能取得收益都是巨大的。比如,嚴校長團隊算過一筆賬:去年全國玉米總產量2.9億噸,蛋白含量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能增加290萬噸蛋白,如果都能有效利用,則相當於可以少進口700多萬噸大豆。

需要看到的是,沒有一種進步是隨隨便便就能實現的。雖然農業科技進步帶來的改觀是巨大的,但與之對應的是前期投入不菲,其過程之艱辛、挑戰之巨大,可能難以想象。嚴校長用一句“畢其一生都可能顆粒無收”給了大眾以直觀的感受。該如何看待這種“低效”,對於當事人來說甚至可能有點“殘忍”的產出比呢?

首先,農業科技攻關,尤其是育種並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而是具有長周期、高投入等特點。如果老是幻想可以一朝成功,無疑是對農業科技研究規律的拂逆。畢竟,後者是難度係數頂級的專業活,要求育種科技攻關短平快出結果,無異於苛責科研人員,一定程度上也是缺乏寬容失敗氛圍的體現。畢竟,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能成功的研究。而換一種角度來看,這也並不是失敗,而是證明此路不通、該品種不行,這未免不是一個收獲。

其次,不妨用風投思維看待農業科技育種。風投即風險投資,它追求的不是每投的一個項目都能成功,而是去追求其中的一個或者某幾個項目能夠取得超級成功,讓其在一個項目上的收益,可以輕鬆覆蓋失敗項目損失的總和,衝抵之後依舊能夠換得超額收益。換言之,這也是一種更加注重盈虧比的投資。不在乎失敗項目的占比,而是看重成功項目所能帶來的超級利潤與豐厚回報。

當然,農業科技育種不同於風投的一點是,風投所注重的是經濟收益,而農業科技育種更側重於社會效益,或者說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同時,兼顧了經濟效益。比如,為了保障飼料糧的供給,進而滿足國人對肉蛋奶不斷增長的需求,嚴校長的團隊開啟了讓玉米既當“能量包”,又做“蛋白罐”的研究,通過和企業緊密合作,團隊培育多個蛋白含量超過10%的新品種,並推廣了1000多萬畝。這樣的研究市場化的成果,固然能帶來經濟效益,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端好中國糧有了更多的底氣與保障。

據此來看,農業科技育種“一生幹一件可能沒結果的事”,大眾需要的可能不是惋惜、喟歎,而是需要奉上敬意與禮讚。以長期主義致力於農業科技育種,擁有這樣一批科技工作者,這是國家和人民的幸事!

作者:胡一刀,時評人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王猛

更多内容请点击【休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