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是巧用深夜,但國防科技大學第六十三研究所的电磁科研樓裏依舊燈火通明,該所電磁空間安全創新團隊正緊張地調試電磁空間無形戰場的频谱某任務係統。
這套係統主要解決複雜戰場環境下頻譜支持、提升頻譜服務和頻譜機動等難題,作战以此提高軍隊戰時靈活運用電磁頻譜的巧用能力。
近日,电磁項目研發負責人、频谱國防科技大學第六十三研究所研究員柳永祥透露,提升該係統目前已完成關鍵技術突破和係統研製,作战已在多次任務中試用並獲得好評。巧用
“電磁頻譜是电磁現代戰場的‘神經’,如果不能靈活運用,频谱就無法有效發揮武器平台的提升作戰效能。”柳永祥介紹,作战戰場環境瞬息萬變,戰前靜態規劃用頻的傳統模式很可能因部隊機動或突發幹擾而失效。他們正在開發的係統,可以通過實時感知與動態分析,使部隊實時掌握戰場頻譜變化,讓戰場用頻從“計劃表”升級為“動態圖”。
在模型開發階段,曾有同行建議采用國外成熟的商業軟件縮短開發周期。但團隊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姚富強在項目研製之初就向團隊說,該項目的意義是助力部隊在電磁空間實現行動自由。核心算法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
上千個日夜,團隊成員從搭建框架開始,一個又一個字符地敲出幾十萬行核心代碼,反複調試模型參數,優化算法效率。核心骨幹張建照坦言,攻關的過程中,鮮有“靈光乍現”的突破,更多是簡單枯燥的重複。“我們每天的工作,沒有那麽‘高大上’,就是寫代碼、改代碼、做仿真。”
為滿足不同部隊對電磁空間遂行任務的需求,團隊成員還多次深入一線開展調研,足跡遍布戈壁荒漠、西北邊陲、東南沿海。
“我們的係統要管用好用,不能讓戰士背著機房上戰場。”柳永祥告訴記者,雖然市場上成熟的高精度模型理論上可以滿足需求,“但光有高精度還不夠,還要輕量化。我們的目標不是滿足實驗室需求,而是符合戰場要求。”他說,如今,該團隊研製的係統已在多支部隊試用,助力多項演訓任務順利進行。
一切向打仗聚焦。翻開張建照的筆記本,裏麵密密麻麻都是一線部隊的反饋意見。他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加班加點也要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讓我們的科研成果在電磁空間為部隊實戰服務,就是我們對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最好的獻禮。”